笔趣阁

爱上中文>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 > 第九十七讲(第2页)

第九十七讲(第2页)

戒为定本

阿难!如是众生入三摩地,要先严持清净戒律。

佛陀先先总标:你想要进入大乘的三摩地,你要以持戒清净来当作根本,持戒是止观的根本。本经的「持戒」,应该怎么持?

断淫杀心

阿难!是修行人,若不断淫及与杀生,出三界者,无有是处!当观淫欲,犹如毒蛇,如见怨贼。

第一件事情,永断淫心,在本经当中对于杀盗淫妄,它对于两个戒是很重视的:第一个是淫戒,第二个是杀戒。这两个对生死轮回都是很强大的力量,杀跟淫当中又以淫作根本,所以要先永断淫欲之心(怎么断后面会说明)。不餐酒肉,你不要吃酒,因为酒会使令我们心性猖狂,酒会乱性,酒吃下去以后你的心就很躁动、放逸;吃肉会产生命债,来生就要偿还肉债。以火净食,持戒的第三点就是你不能够吃生的东西,要用火把菜煮熟了。无啖生气,你不能够去吃有生长功能的东西,比方说水果里面的子,这是不能吃的,它有生长功能、它有生气。为什么?增长慈悲。这地方提出四点:永断淫心、不餐酒肉、以火净食、无啖生气。

[阿难!是修行人,若不断淫及与杀生,出三界者,无有是处!]你有志于要出离三界,杀生跟淫欲这两个是最严重,这当中又以淫欲最为根本,从一个生死轮回来说,从自利的角度最为根本。那应该怎么办呢?

[当观淫欲,犹如毒蛇,如见怨贼]。我们在对治淫欲的第一件事情,要思惟淫欲给我们的过患,它就像毒蛇,要来毒害我们的法身慧命,就像怨贼一样,夺取我们心中的功德法财。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你要做两件事情:第一、你要努力积集你波罗蜜的功德,因为波罗蜜让我们身心得到安乐。第二、你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要加以保护。你看有些人他很会赚钱,但是他钱留不住,他的钱完全漏失掉了。为什么呢?从经典上说:这个人他不知道断除淫欲。第二个要断除瞋恚。

所有对我们功德最破坏的二件事就是:第一个、淫欲的心,第二个、瞋心。一个就像盗贼一样,瞋心就像大火一样。所以我们不大会赚钱,但是起码我们赚到了钱就要把它守护住,第一个淫欲,第二个瞋心。应该怎么做,前面讲它持戒的内涵,持戒的方法次第看下一段:

执身不动

先持声闻四弃八弃,执身不动,后行菩萨清净律仪,执心不起。

禁戒成就,则于世间,永无相生相杀之业。偷劫不行,无相负累,亦于世间不还宿债。

在本经当中佛陀讲到持戒的次第:先持声闻戒,比丘的四重、比丘尼的八重,使令我们身口七支能够执身不动。「执身不动」它的动力点主要的是业果思惟。我们刚开始持戒是害怕罪业会带给我们痛苦,所以「执身不动」,我不敢犯戒。为什么呢?犯戒会破坏我的功德。进一步就是从菩萨戒的心地戒当中「执心不起」,菩萨戒的每一个戒它有止观的力量。你看我们过去讲『菩萨戒』,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律仪,一定是怎么样?受菩萨戒你先成就菩萨种性。菩萨种性有两个内涵:一、菩提心,二、空正见。所以『菩萨戒』它每一个戒法都有止观的力量,「执心不起」,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,正念真如,开始不随妄转。当然刚开始先从事相上的持戒,再求心地上的持戒。

当我们大小乘的净戒成就以后,这时候在世间当中,就没有相生相杀的业报;淫心断就没有相生,瞋心断就没有相杀,乃至于偷盗跟妄语都不现前,就没有负债跟欺诳的问题,那我们也就不用在世间当中,再来世间偿还过去的业障。杀盗淫妄,基本上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业果相续,你有业的产生来世的果报。

业报清净

是清净人,修三摩地,父母肉身,不须天眼,自然观见十方世界,覩佛闻法,亲奉圣旨,得大神通,游十方界,宿命清净,得无艰险。

持戒的功德:如是持戒身口意清净之人,这个地方包括了执身不动,也包括了执心不起。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之下修三摩地,你就依止你父母所生之身,也就是说,你不必经过来生的转世,也不需要天眼,你就能够得到相似的五种神通:第一个,自然观见十方世界,这是相似的天眼,它这地方的天眼不是果报的天眼,也不是禅定的天眼,是持戒清净修学大乘三昧,所引生的一种相似的天眼。覩佛闻法,这是相似的天耳。闻法当中我们就能够亲自的去承奉佛陀大乘的旨意。得大神通,这是相似的他心通。游十方界,游行在十方世界,是相似的神足通。宿命清净,这是相似的宿命通,能够了知过去我们多生多劫的事情,而无有障碍。得无艰险,这地方的“艰险”是指的我们生生世世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当中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结示劝修

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。

这个「刳正性」主要当然是持戒清净,持戒清净在这地方讲到两种功德:第一个成就相似的五通,第二个不堕恶道。「不堕恶道」,菩萨在什么情况是不堕恶道?在『瑜伽师地论』上说:菩萨到了内心成就一种菩提心坚固的时候他不堕恶道。也就是说,菩萨的菩提心它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。虽然这个菩萨烦恼没有完全断尽,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于这种善法产生强大的好乐,对恶法产生强烈的厌恶,「崇重贤善,轻拒暴恶」。这种菩萨他是怎么样呢?虽作恶业,疾能悔;若堕恶趣,终不久留。他即便一时造了恶业,因为他对恶业非常的厌恶,他马上能够忏悔,即便他因为某种恶业到了恶道去。我们讲弹球地狱,他马上弹出来,虽堕恶趣,终不久留,因为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,这种增上惭愧的力量。当然这跟持戒是有关系的,持戒是帮助我们菩提心。这是讲到「刳正性」,刳正性包括执身不动,也包括执心不起。

壬三、违现业

【图三】

“违”,不随顺的意思。前面两个,一个是断五辛,一个是持戒。这地方就讲到修习「止观」。以止观的力量来来违背我们生死的业力。生死的业力是说,我们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产生六识,六识是起惑颠倒的根源。所以你看《楞严经》,它在破六根、六尘的时候,它主要就是不能让六识生起来;《唯识学》修学止观是根尘碰撞以后,先把“识”创造出来,然后再来对治。《唯识学》它是渐次止观,它是在第二义谛的时候对治。《楞严经》它根本不允许你生起六识,它根尘一碰撞的时候,它那正念真如的力量马上要渗进去,它不能让六识生起来,它后面会讲到「根境不偶」。

蕅益大师说: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,主要是持戒清净,是一种助行。这地方的「违现业」,正是一个圆通的正行、修习圆通。

征起

云何现业?

什么是我们生死的业力呢?

答释

脱离根尘

阿难!如是清净持禁戒人,心无贪淫,于外六尘,不多流逸。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,尘既不缘,根无所偶,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。

如是清净持禁戒人,心无贪淫。这一段是承前面刳正性而来。也就是说,前面受持大小乘清净戒行的人,他内心当中慢慢慢慢对于男女贪爱的意念慢慢的淡薄,因为他的「执身不动,执心不起」,就算是偶尔有一些邪念生起,马上能够责心忏来加以对治。所以他对外在的六尘没有太多的活动跟放逸,他对于六尘的攀缘相对的减少很多了。到这个地方,古德的解释还是属于持戒的范围,这地方还是持戒的范围。

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(正式的修止观)在持戒清净不对外攀缘的基础之下,开始修习圆顿止观,旋转我们六根的功能,而归于六根的根性。蕅益大师说:这段经文就是前面的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。」我们六根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,我们在用它的时候你不能随着它的作用而转,你要在作用当中回光返照,去正念真如,观察它六根之根性,就是我们常说的「你从什么地方来?」为什么我们会见呢?为什么我们会听闻呢?那个功能从哪里而来?

所以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六根功能的时候,「尘既不缘,根无所偶」,这时候我们对六尘的攀缘就减少了,能对的六根就没有一个攀缘的对象,最后「反流全一」,这时候那个“流”,流是六根的作用。我们以前是依止“一心”而产生六根,现在就回过来把六根的功能而回归到一心,最后「六用不行」。观念在这个地方,“六用”指的是什么?六识不再活动了。所以有人说《楞严经》是破六识,舍识用根,它直接用根照了,它不允许识活动。因为它在六根当中,它就把六根门头控制得很好,它六根一动的时候它是回光返照。所以它脱离了六尘,也脱离六识,最后把根的功能带到它的根性去了。

这一段是讲到「旋元自归」,把六根的功能恢复它最原始的一个本来的相貌。这一段是讲到修止观的方法,这以下讲出它的功德,有三种功德:第一个成就广大神通,第二成就无漏的智慧,第三成就三德密藏,最后成就圣道。

依正庄严

十方国土,皎然清净,譬如琉璃,内悬明月。身心快然,妙圆平等,获大安隐。

我们刚开始把六根慢慢慢慢的旋元自归以后,我们会产生六根的功能变得更加的广大,因为六根它不再攀缘眼前的六尘,这时候它六根的功能更广大,它能够显现十方国土,它一念心当中随它的心念能够显现十方的清净国土,皎然清净,了了分明,没有任何的障碍。这种情况好像一种清净的琉璃,在里面悬着明月一样,内外透明,琉璃本来就是透明的,里面放着一个明月,这就表示我们成就一种广大的神通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[身心快然,妙圆平等,获大安隐]。这地方是成就无漏的智慧。身心快然,古德解释说什么叫快然?因为他能够真实的了解到大乘的不二法门,他在整个六根的回光返照当中,他真实的体会到「幻化色身即法身,无明实性即佛性」。我们当下的六根它迷惑颠倒的时候是造业的根本;觉悟的时候,你看它产生广大,同样是六根嘛!但是你向外攀缘,你的功能反而更少,你回光返照,你的功能强大。所以他内心当中非常的快乐,他找到了回家的路。妙圆平等,内心产生广大的安稳性。这地方是讲到,它能够从平等的不二法门当中产生广大的安稳,这是讲无漏智慧的生起。

诸佛现前

一切如来密圆净妙,皆现其中。

这时十方诸佛如来“密”;这地方的“密”,蕅益大师讲是法身德;“圆”是般若德;“净”是解脱德,等于是「三德密藏」。三德密藏微妙不可思议,就在一念的清净心中当下显现。所以我们讲六根,你看你开始向外攀缘的时候,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狭隘,六根一回光返照,收摄回来的时候,广大的神通三德密藏就显现出来。同样是六根,一个向外,一个向内。

成就圣位

是人即获无生法忍,从是渐修,随所行,安立圣位。

这个人当下就能够成就无生法忍,他对无生的真理能够安住不失,乃至于依止这样的基础慢慢的渐渐的修学,随所修的戒定慧的浅深,而各自去成就他圣位的差别。(戒定慧越深圣位就越深。)结示劝修

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。

前面的除助因,刳正性,我们还可以看得到他还是一个生死凡夫,虽然成就神通还是凡夫。但是到了“违现业”的时候,他是转凡成圣了,「是人即获无生法忍」,因为他六根的功能转回到他六根的根性去了。

喜欢净界法师【楞严王三昧】要义请大家收藏:dududu净界法师【楞严王三昧】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