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看公文的时候,看到一份来自榆社县的请求。
榆社县令周凯乐上书,请求州府给榆社县修建一条通往辽州城的水泥路。
看完周凯乐的公文,方源下意识点头,觉得这个周凯乐有远识,知道加强州县之间的联系。
在大唐,州府与县府之间是上下级关系,但县府一般是不喜欢和州府联系太过紧密的,不想太被控制。
“传周凯乐,就说本官要与他商量水泥路一事。”
方源叫来州吏吩咐道。
辽州一城三县中,平城县离辽州城最远,然后到榆社县,辽山县就在旁边。
下午的时候,榆社县令周凯乐到,双手都没有空着,带来了榆社县的特产。
“下官周凯乐,拜见刺史大人。”
周凯乐恭敬行礼。
这是一个比方源大七八岁的中年人。
仪表堂堂,风度翩翩,身材修长,是一个美男子。
“坐。”
方源淡然道。
长相不错,有一身好皮囊。
难怪能够做辽山王家的上门女婿。
“谢刺史大人。”
周凯乐再次行礼。
他看了眼现场,去喝茶的地方坐下。
州府大堂这里,坐的地方都移去差几分附近了。
方源将手中的公文看完,耽误片刻,才来到周凯乐对面坐下。
“听说你想修建水泥路,说说你的想法。”
方源淡然道。
周凯乐公文上已经表述。
但方源对他的公文快速看一眼,没有细看。
这也是县府不太愿意和州府亲近的原因之一,无论公文上写得多么详细,见到刺史之后还得复述一次。
而且公文上的内容还不能不详细,否则刺史听完复述之后来一句,怎么和公文上的内容不同,然后事情可能就黄了。
“刺史大人,您曾说要致富先修路,下官对此感到深深的佩服。”
“下官曾见过有条偏僻的村庄,因为开通一条小小的山路,就使得村里的百姓富裕了不少。”
“现如今有这么大的一条水泥路,不要说我们辽州三县的百姓慢慢往辽州城发展,就是外面的人也将会吸引不少过来。”
周凯乐奉承道。
见方源准备泡茶,他连忙接替过去。
现在长安城可能还没有普及茶,但是辽州已经普及。
因为茶行的大本营就在辽州城,其他各地是从辽州城发货出去的。
故而现在辽州一城三县的人都知道新茶,也有不少人开始喝茶,其中就包括周凯乐。
“你说的不错,继续说。”
方源点点头道。
要致富先修路这话方源在开发会上说过。
现如今,随着城北商业街的开业,辽山县的百姓都是来这边赶集的。
据司户统计,这里面还有榆社县的百姓,而且人数还不少,听说是先经过辽山,然后上水泥路到来。
这个年代的马很珍贵,普通百姓没有,出远门需要借助牛车,几乎每条村都会有做牛车的生意,给点钱,然后同一时间来回。
“榆社县也有不少商贩,如果能够在榆社县和辽州城开通一条水泥路,他们来回必定更加频繁,运输货物,人员走动等等,也会方便很多。”
“下官还得知,刺史大人正在开采武东山的煤,如果能够有一条水泥路出现,将这些煤运回辽州城,肯定会方便许多。”
“故而请求刺史大人给榆社县修路,榆社县全体上下数万百姓将会对刺史大人感激涕零!”
周凯乐给方源倒茶,带着讨好说道。
路的作用他有深深的同感,他刚才口中的偏僻村庄,其实就是他出生的地方。
就因为开了一条小小的路,而且还是人为砍掉两边树木走出来的路,以致于他有今时今日的地位。
若是榆社县能够开通一条前往辽州城的水泥路,他相信榆社县的政绩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,对自己有大大的好处。
“你说的不错,本官没有理由拒绝你的请求。”
方源沉吟片刻,缓缓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