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9章
“王参政说的有道理,并不是所有豪绅都会干这种事,但私营高息借贷,也不普遍都是救助、慈善的行为,有句话是这么说的。。。”赵德昭笑得平和,看向王祐道:“一只黑天鹅足以证明天鹅不都是白色的,何况,黑天鹅远不止一只。”
赵德昭说完看向赵匡胤,“贫民从富民那里借钱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期,收获后未必能偿还,不得不利滚利,越欠越多,苦不堪言,等到发生歉收、灾荒或者其他天灾时,富民不肯借钱,贫民就只有抛荒逃亡这条路,人多了,乱子也就多了。。。”
王祐皱着眉头没有再说话,沈义伦看了他一眼笑着道:“王参政且慢说这些,殿下都还没说明具体政令,稍安勿躁。”
薛居正闻言后朝赵德昭道:“不知殿下对于王参政适才说的借贷、抵押以及偿还之法,可有了安排?”
赵德昭点头,既然想到了这个,又如何能不思虑彻底?
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很重要的一点,不仅在施行当时,以至于后人评论时也都多有争执。
有人说好,也有人说不合适,赵德昭此刻提出的青苗法,便是取优去弊之后的青苗法,当然,也不能说完全避开弊端,但在眼下当也适用。
“贫农借贷金额都小,利息按借贷年限来定,半年免息,一年两分,两年以上四分利,可分期还,钱从常平仓以及社仓出,优先以钱币偿还,若无钱币,可通融收取等价实物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抵押同样以田产、房屋为先,若无则用其他实物代替。。。”
“借贷之后若需延长借贷年限也可,去府衙提交说明,审核之后即可,不管是提前还是延后,申请之日起便按照新的利息来算,不收额外手续费用。。。。。。”
在传统农业中,风险和危机是常态,人们比喻小农的处境,常说他们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,稍有风浪就有灭顶之灾。
在危机时刻,借贷未必能正常发挥作用,温情脉脉、你情我愿的借贷关系,可能骤然变成为冷酷无情、你死我活的博弈。
赵德昭将青苗法同现代小农贷款相结合,想出了适合目前大宋的对于贫农的贷款方案,如此,贫农不用借高利贷,朝廷也能有额外的收入,对于农业也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,更利于社会稳定。
当初王安石在青苗法上的失败,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定的利息虽然相比于民间倍息少许多,但也仍旧要两分利半年,也就是40%的利息。
此外,强行制定还钱日期,也明确指定要用现金偿还,比起民间借贷来确实不够灵活。
“恕臣直言,”王祐看向赵匡胤,这话实际却是对赵德昭说,“朝廷所借青苗钱利息低,可无知之民所想却不是殿下这般,他们或许只看到了低利息从而趋之若鹜,殿下,”王祐转向赵德昭,面上露出浓重之色,“可不要轻视人性啊!”
王祐担忧的不是没有道理,赵德昭也明白他话中之意,本来倍息的高利贷,如今在朝廷手中最少能免息,定然有人以“不借白不借”的心态借钱。
钱是借出去了,若最后收不回来,贫民还跑了,朝廷反而是一场空。
人性贪婪,利于苟得,他们甚至不会清楚自身偏好效用和预算约束,也不会追求效用或福利最大化,根本不会明白自己的经济条件、借贷和奢侈的利害关系。
“王参政果真是我大宋能臣,一语中的。”赵德昭对于王祐的话却没有表现出惊讶,也没有因此愁苦,殿中诸人见他神情,心中知道殿下定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。
“官家容禀,王参政所说臣也有想法,青苗法如同契税、市舶司等新政,自不会一推行便是全境大范围,定是要寻一处州城为试点。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