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和殿内。n
晨光依旧透着几分清冷,百官皆垂首肃立,众人皆知,今日大理寺、都察院将回禀花州刺史钱崇礼贪腐一案,不少人心怀忐忑,生怕这把反腐之火莫名烧至己身。n
李景炎龙袍加身,端坐于上,面色冷峻,双眸隐含怒意,手指有节奏地叩击扶手,打破寂静:“大理寺少卿、都察院右都御史,钱崇礼一案,查得如何?”n
大理寺少卿,上前一步,清了清嗓子:“启禀陛下,臣等奉旨联合查办,经多日彻查搜证,钱崇礼贪腐属实。其任职期间,利用职务之便,前后共贪墨赈灾银十五万两有余,克扣河工饷近八万两。致使花州堤坝修缮不力,每逢汛期险情不断,百姓受灾惨重。证据确凿,人证物证俱在,其府邸亦搜出大量不明来历财物。”n
都察院右都御史紧接着补充:“臣等还发现,钱崇礼与当地豪商勾结紧密,诸多账目皆有猫腻。那些本应造福百姓的款项,被他们层层瓜分,行径令人发指。”n
李景炎怒拍龙椅扶手,震得朝堂嗡嗡作响:“哼,如此恶贼,罪不容诛!传朕旨意,钱崇礼等主吧犯官员,即刻革职查办,斩立决,抄没全家,流放边疆,永不许归!涉案相关豪商,一并严惩,资产充公,以儆效尤!”n
“陛下圣明!”群臣齐呼,声震殿宇,只是各自心思各异,不少人额上冷汗隐现,暗自警醒。n
“启禀陛下,”工部尚书此时出列,“江北赈灾诸事进展顺利,周边郡县协同得力,赵钱孙李四家豪商亦按旨意出物出资,人力调配充足。如今江北耕地已大部修复,农具、种子均已发放到位,百姓已陆续开始春耕,虽艰难,却也重燃希望。”n
李景炎微微颔首,脸色稍缓:“甚好,继续关注,不可懈怠,务必保江北百姓今年能有个好收成。”n
“遵旨。”工部尚书退回队列。n
未等众人稍松口气,负责南方河道疏浚的官员急奏:“陛下,南方河道疏浚工程遇阻。虽人力、资费已按计划调配,然近日暴雨连连,河水暴涨,多处河段施工艰难,淤泥清理速度大减,照此下去,恐难如期完工。”n
朝堂上一阵骚乱,李景炎眉头紧锁,沉思片刻后下令:“增派人手,日夜轮岗,务必克服困难。再从周边调集经验丰富的工匠,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赶在大水来临之前完工!”n
那官员诺诺称是,退下。n
此时,宰相季海生站了出来:“陛下,臣还有一事要奏。如今朝东征大胜,吏治刚有整顿之势,臣以为当趁热打铁,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官员“考成法。”考核新政。定期核查官员政绩、廉洁情况,赏优罚劣,方可保我朝吏治清明,长治久安。”n
李景炎,略作思索后道:“季爱卿所言甚是。朝会后,各部将商议后考核细则,呈朕审阅。”n
“臣遵旨。”季海生退下。n
李景炎扫视群臣,目光威严:“众卿,当下我朝虽内忧外患,但只要君臣同心,必能渡此难关。朕望尔等各司其职,莫要负朕信任,莫要负百姓所托。退朝!”n
群臣拜服,待皇帝离去,才缓缓散去。大和殿外,日光穿透云层,洒下几缕希望之光,而朝堂内外的风云变幻,仍在这历史的洪流中,滚滚向前……n
——————n
退朝之后,皇帝李景炎回到御书房。n
他缓缓在御案后坐下,手指轻轻揉着太阳穴,试图缓解紧绷的神经。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显得格外沉重,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方百姓的期盼或是棘手难题的陈情。他随手翻开一本,是关于南方河道疏浚受阻后,周边郡县受灾隐患的详细奏报,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,李景炎的眉头又深深皱起。n
看完后独自静坐,他的思绪仿若脱缰之马,不由自主地回想着登基以来的种种布局。n
自登上皇位那一日起,这江山便似一副千疮百孔却又暗藏玄机的棋局摆在他面前。初登基时,朝局动荡,各方势力暗流涌动,吏治腐败丛生,民生亦是凋敝不堪。n
而如今,东境平叛胜利结束,总算拔掉了一颗扎在帝国边疆的大刺,可李景炎的心中却未有太多轻松之感。他深知,这场胜利不过是暂时缓解了外患,军队内部积弊已久,若不彻底改制,日后必成大患。旧有的兵制下,军官吃空饷现象屡禁不止,士兵缺乏训练,装备陈旧落后,打起仗来全凭一腔热血,毫无战术章法可言。n
想到此处,李景炎缓缓起身,踱步至墙边悬挂的巨大舆图前。手指沿着帝国边界缓缓移动,从东境的崇山峻岭,到南方的江河湖泽,再到北方的广袤平原,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百姓的生计与期望。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都城附近的几大军营标识上,心中渐渐有了一些盘算。n
“陛下,龙涎茶已备好。”太监总管小福子轻声在一旁提醒,声音里透着几分小心翼翼。n
李景炎微微点头,端起茶盏轻抿一口,滚烫的茶水却难熨平他内心的波澜,放下茶盏,站起身来,踱步至窗边,望着窗外御花园中初绽的花朵,目光却透着坚毅:n
御书房内,烛火摇曳,光影在墙壁上晃荡,似也映照着李景炎此刻纷扰的心绪,他缓缓开口,声音带着几分干涩:“吩咐御膳房,今晚朕的膳食简单些即可。”n
身为帝王,自登基那日起,这锦绣江山便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肩头。每日天不亮便要起身,审阅如山的奏章,各地的民生、吏治、军事,桩桩件件皆需他定夺,哪怕开了挂一般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周旋,却也难掩身心的倦怠。n
他抬手轻轻揉了揉太阳穴,回想起前世身为平凡之人,虽为生活奔波,却尚有闲暇能赏春花秋月,与亲友小酌欢聚,日子平淡却也悠然。n
哪像如今,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手,看似风光无限,实则步步惊心。每一道政令的颁布,背后都牵扯着无数势力的博弈;每一次人事的任免,都可能引发朝堂暗流涌动。n
可即便如此,权力这杯毒酒,一旦饮下,便让人欲罢不能。它带来的掌控感、荣耀感,是前世从未体会过的,那滋味复杂又迷人,时刻诱惑着他在这条帝王之路坚定地走下去,哪怕身心俱疲,也片刻不敢松懈,只因他背负的,是这万里江山,是黎民百姓的社稷,更有着长生不老,不死的诱惑。n
小福子连忙应是,快步退下安排诸事。御书房内,李景炎又重新坐回御案前,再次埋首于奏章之中,窗外日光渐渐西斜,余晖洒在他身上,仿若为他镀上一层孤独而又沉重的金色枷锁n
——————n
燕国的春日,暖阳融融,御花园中繁花似锦,蜂蝶翩跹。安乐公主身着一袭鹅黄锦袍,腰间束着一条碧玉带,将她纤细的腰肢勾勒得恰到好处。她墨发高挽,仅簪了一支羊脂玉簪,更衬得面容清纯可爱,双眸恰似春日里的湖水,波光潋滟。n
安乐公主性子并不骄纵,反倒透着一股灵动俏皮。此刻,她正沿着蜿蜒的石子路漫步,身后跟着一群宫女太监,个个低眉顺眼,大气都不敢出。n
“公主,您慢些走,仔细脚下。”贴身宫女小翠轻声提醒道。n
安乐公主仿若未闻,脚步不停,目光被路边新开的一丛芍药吸引。那芍药花红得夺目,花瓣层层叠叠,她蹲下身子,正欲伸手轻抚,却听闻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。n
琴声仿若潺潺流水,又似林间清风,带着丝丝缕缕的惆怅,安乐公主不禁起身,循声而去。绕过一片假山,只见一座八角亭中,坐着一位身着素白罗裙的女子,正是沐灵霜。n
沐灵霜,才情出众,貌若天仙,皇帝刻意安排其时常入宫,一来二去便与长乐公主相识。她十指纤纤,在琴弦上轻抚慢捻,一头银发柔顺地垂在身后,面容清冷,仿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。n
“灵霜姐姐,这曲子可是新作?这般好听,倒叫我听痴了。”安乐公主踏入亭中,笑盈盈地说道。n